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柳英
镜头里,36岁的蒋上京立在钢架大棚里,身后大叶寒兰层层铺展,宛如绿浪翻涌。“我们育了50多万盆兰花,品质都是顶尖的。”他自豪地向涌入直播间的“家人们”介绍。都庞岭下,江永县千家峒瑶族乡杉木源村。这里土地零碎多石,以往只能种玉米、红薯等耐旱作物,如今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皆被兰花绿意浸染。掉入“兰花坑”,始于一次偶然“衬衫19块9,裤子30块。”蒋上京低头自嘲,全身上下加起来费用没超过100元。但为了买到优质兰苗,他常常一花就是几十万元,10多万元一盆的也有。“我算是掉入了‘兰花坑’,上瘾了,没办法。”苗的成本都这么高,普通人买得起兰花吗?蒋上京透露,这些年他将采购来的兰苗分株繁育,持续改良品种。如今,兰苗价格相差悬殊:贵者单株万元,一盆七八株总价近10万元;普通的,10元一株,不到100元即可购得一盆。其基地日销售额稳定在3000元至8000元,有4盆精品寒兰,在兰展上拍出每盆12万元的高价。蒋上京“入坑”,始于一次偶然。2017年11月,年关将至,家中老幼接连病倒,提前返乡的他因为医药费负债累累。彼时,堂哥家数百盆滞销兰花进入他的视野。常刷“快手”“抖音”的蒋上京,随手拍摄上传视频,没想到视频一日播放量破10万,涨粉过万,订单纷至沓来。“以前,在瑶乡,兰花只是两元一公斤的草药。通过短视频,我们才知道它这么值钱。”那两个月,蒋上京入账7万元,由此萌生以兰为业的念头。从零学起,一年培育2万盆兰花要创业,资金哪里来?听说返乡创业能申请5万元免息贷款,蒋上京向银行递交了申请。可工作人员到家里一看,眼神里的顾虑明明白白:房子漏水,摩托生锈,一家老小都病着,这样的光景,拿什么还钱?希望渺茫,直到江永农商银行的“唐小姐”出现。“她没多问我的难处,只是说我还年轻,做事实在,人又本分,肯定能把事情做好。”蒋上京心里暖暖的。2018年,他从零学起,不敢松懈,一年就培育2万盆兰花,收益突破百万元,还了银行贷款,还盖起楼房。蒋上京心里头觉得怎么谢“唐小姐”都不够,可每次打电话约她吃顿便饭都被婉拒。直到现在,连“唐小姐”的全名他都不知道。“乡亲们也很善良。”蒋上京指着大棚外一片小树林说,刚开始他把兰花种在树下,大家体谅他创业不易,租金开得不高,有人看他租的地太分散,不利于管理,还主动拿自己的地跟他换。2019年春节,6位返乡村民跟蒋上京一拍即合,决定成立合作社。“所有手续,政府帮我们安排得妥妥的。”蒋上京感激地说,县里、乡里不仅帮他代办证件,还争取资金修了两条水泥路、建了围栏,防止牛羊误入,踩踏兰花。2019年底,兰花数量猛增到20万盆,产值超500万元。全村50%以上的村民投身兰花产业,年轻人直播带货,年长者悉心养护,昔日贫穷山村蝶变为“兰花村”。目标:打造大叶寒兰“第一村”“这是大叶寒兰,花期3个月,比一般兰花长不少,香味也持久。”镜头前,蒋上京的小学同学何玉萍自信介绍。她来基地半年,直播已很熟练,一天能卖3000多元。“以前出去上班,月工资才两千多元。做直播后,刚开始卖一两百元就满足,现在卖几千元都觉得不过瘾。”基地门口的主播宣传栏上,10余个穿瑶服的阿哥阿妹以前都是蒋上京的员工,如今都已自立门户。“他们在基地学会了种植和直播,我就劝他们回去自己干。”“同行不是冤家,大家一起使劲,家乡才能更好。”村民遇难题,蒋上京倾囊相授;每月召集种植户开两次会,解决种花、销售的难题;每年还带着大伙去福建、广东、云南、四川等地学经验。“宝妈”蒋玉琴一边带娃一边学直播。她曾背着1岁的娃在镜头前站着直播,后来拿出8000元,种了1万盆兰花。如今,家里建起三层楼房,买了两辆小轿车。棚里的5万多盆兰花,是她看得见的底气。“90后”赖文祥,之前跟着爸妈外出务工,日子依然过得紧巴巴。2019年全家返乡种花,靠着七八万盆兰花,住上了小别墅,还娶了广东媳妇。这几年,当地县、乡政府大力扶持兰花产业,拨款建展厅,举办“兰博会”,吸引全国各地客商和兰友前来合作、采购,市场越来越大。“我们的目标是,打造大叶寒兰‘第一村’。”望着棚里生生不息的兰花,蒋上京信心满满,他希望自己的经验像兰花分株似的,一家带一家,慢慢在瑶乡复制铺开。
发布于:湖南省配资开户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