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发制人,方能震慑四方
最近,中国和菲律宾在仁爱礁的紧张对峙牵动着国人的心。6月16日,菲律宾公务船从多个方向非法闯入中国黄岩岛领海,中国海警迅速行动,依法对菲方船只实施管制措施。然而,菲律宾不仅没有收敛,反而拉拢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在南海兴风作浪,甚至公然宣称“马德雷山”号是他们的“红线”,试图挑战中国的底线。
为何中国拥有覆盖南海的“东风快递”,却难以阻止邻国的挑衅?
展开剩余84%南海局势的复杂性远超表面所见,它不仅是资源争夺的焦点,更是大国博弈的竞技场。越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们在非法侵占的29个南沙岛礁上修建了14座机场,部署了“布拉莫斯”巡航导弹,甚至将南海油气开发作为经济支柱,每年盗采石油超过1500万吨。曾经的贫油国摇身一变成石油出口国,这种“军事占岛 经济掠夺”的双轨策略,让越南在南海问题上肆无忌惮。
菲律宾则把“碰瓷”战术玩到了极致。1999年故意搁浅的“马德雷山”号本应早已锈蚀成废铁,却在二十多年间被不断加固,成为南海问题的“钉子户”。2025年,菲律宾更是联合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在南海举行大规模军演,参演兵力高达2.1万人。美军甚至在菲律宾新增了3个军事基地,直接威胁南海航道安全。有了美国撑腰,菲律宾在2025年上半年对仁爱礁的挑衅次数比往年激增40%。
日本、英国、澳大利亚也纷纷加入搅局行列——日本派出“出云”号准航母,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编队频繁现身,澳大利亚甚至扬言要在南海“常态化存在”。这些国家打着“航行自由”的幌子,试图将南海变成围堵中国的“新冷战前线”。小国投机取巧,大国暗中纵容,导致南海局势陷入“越忍让越嚣张”的恶性循环。
中国实力今非昔比,为何仍难震慑周边?
如今的中国军力突飞猛进,新型军舰如“下饺子”般入列,“东风快递”威慑力覆盖整个南海,可为何仍难让这些“不安分”的邻居收敛?许多网友不解:既然国力强盛,为何没有重现古代“万国来朝”的盛景?
翻开历史就会发现,“四夷宾服”从来不是靠退让换来的。汉高祖刘邦曾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送公主、赠财物,结果换来的却是“白登之围”的耻辱。直到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率铁骑横扫匈奴,才真正实现“漠南无王庭”的安定。历史证明,没有实力支撑的善意,在弱肉强食的国际规则面前毫无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抗美援朝将美军逼退至三八线,西沙海战以弱胜强收复岛礁,这些“立国之战”为中国赢得了数十年的和平发展期。当时中国海军吨位虽远不如对手,却凭借敢打敢拼的勇气震慑了挑衅者。如今中国海军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二,但面临的挑战却更加复杂,关键在于威慑力的构成已发生根本变化。
如何打破“越克制越被动”的困局?
2012年黄岩岛事件中,中国海监船与菲律宾军舰对峙数十天,最终实现对黄岩岛的实际控制。2016年南海仲裁案期间,中国三大舰队举行大规模实弹演习,逼退美国双航母编队,此后南海一度恢复平静。然而,国际关系研究表明,威慑效果存在“衰减周期”,单次强硬行动的震慑力通常只能维持18至24个月。
当菲律宾发现中国在仁爱礁长期采取“喊话 监视”的应对模式后,便开始频繁试探底线。越南则利用“蚂蚁搬家”战术,持续填海造岛,步步蚕食。中国坚持和平发展,但绝不等于无底线退让。
俄罗斯在克里米亚危机中的做法值得借鉴——以“保护侨民”为法理依据,通过快速精准的军事行动实现实际控制,同时配合舆论战争取国际支持。这种“法理 实力”的组合拳,既达成战略意图,又避免全面冲突。
对中国而言,在南海采取低强度强制措施已有成熟条件。仁爱礁的“马德雷山”号早已丧失航行能力,完全符合“海洋垃圾”定义。中国海警船吨位是菲方巡逻艇的十倍以上,完全有能力实施“民事清障”。在南沙群岛清理废弃军舰,于法于理都无可指摘。这种有限度的行动既能拔除“眼中钉”,又能避免局势升级。
解放军在南海已形成压倒性优势——永兴岛的歼-16战机可覆盖整个海域,东风-26导弹能精准命中移动航母,海南舰两栖攻击舰随时可执行夺岛任务。在这种实力支撑下的果断行动,不是挑起战争,而是以最小代价重建威慑力。
结语:实力是赢得尊重的根本
中国的强大,是“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底气。当我们能以“清理海洋垃圾”的方式维护主权,以常态化巡逻守护岛礁时,现代版的“四夷宾服”自然会水到渠成。中国坚持和平发展,但绝不意味着软弱可欺。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精准把握时代潮流,科学维护国家利益,才是真正的智慧。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开户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