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杨根思和冰雕连到底为什么拼到死都不退?要是说,其实他们本来还算有命活的机会。
难道是上级下命令让他们非得战死不可的吗?显然不是这个意思。我们军队打仗,虽然不怕死,但绝不支持无谓的牺牲。在形势不占优的情况下,通常官兵们还是能撤退的,没必要非得死磕到底。
就算是杨根思和冰雕连他们那支三野的部队,一年多前在淮海战场上,宋时轮指挥10纵队去打徐东阻击战的时候,也遇到过类似情况。面对徐州国民党军不顾一切的猛攻,达成了阻击目标之后,他们也是及时撤退,没有留在阵地上去当敌人的炮灰。
一方面,长津湖系列战役时,志愿军指挥官还得面对极端严酷的天气和复杂的战局,情况比淮海战场更为危险。另一方面,杨根思和冰雕连所承担的任务不同,他们可能是在更为激烈的正面冲突中,担负着冲锋陷阵的重任,没有那么多的撤退余地。再说,战场上的决策和情况千差万别,有时候胜负取决于战术执行的细节和突发的变化,生命的代价也就不可避免了。
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的核心,关键还是得搞清楚杨根思和冰雕连到底牺牲在哪里,否则就难以理解他们的英雄事迹。
一、杨根思牺牲在哪里
杨根思其实是个头脑灵光、善于用巧招打仗的英雄人物。
杨根思是江苏泰兴人,生于1922年,原名羊庚玺。参加新四军时,登记时听错了,错把名字记成了杨根思,后来就沿用了这个名字。
杨根思对爆破的事儿特别感兴趣,自己投弹挺准,而且还能巧妙地躲过敌人的炸弹。到1944年的时候,他就被所在的团表扬为“战斗模范”,这也显示出他挺聪明的。
1946年6月,新四军一部攻打泰安城的时候,杨根思表现出非常厉害的爆破技术,简直让人惊叹。
部队冲进城里后,在一座天主教堂前被敌人的火力点挡住了。炸药包没法送到教堂附近,扔手榴弹又太远,打不到教堂。杨根思冒着生命危险,冲到教堂外四五十米远的地方,连扔了18个手榴弹,把教堂的大门炸开了。
进到城里后,仍旧没法搞定敌人的火力点。杨根思冲得太快,脸被炸伤了,蒙上纱布挡住了眼睛。连长告诉他敌火力点的大概位置,他在看不见的情况下连续扔了两颗手榴弹,奇迹似的都命中,干掉了敌人的火力点。打完这场仗,他被所在团评为“战斗英雄”。
接下来,他还用三颗手榴弹成功炸掉了敌人的碉堡,又用连续两个炸药包把两个敌人碉堡给炸塌,创下了神奇的战绩。后来,他被评为“爆破大王”,同时获得了“华东一级战斗英雄”和“华东三级人民英雄”的称号。
可以说,他不仅战绩卓著,还非常善于动脑筋,用聪明的方法有效地击退敌人,又能避免自己受伤,真是个脑袋灵光、战术高明的能人。
在入朝作战的前夕,杨根思已经升到了副连长的位置,还被评为全国的战斗英雄。1950年10月1日那天,他还曾站在天安门观礼台上,参加新中国成立一周年的庆典。
真是难以想象,这么一位英勇且聪明的连长,竟然在朝鲜打起了靠耗损、靠伤亡来战斗的老套套路。
咱们简单回忆一下杨根思牺牲的大致过程吧。
杨根思入朝后,担任志愿军第九兵团二十军58师172团3连的连长,和《长津湖》里的伍千里同一个级别。
所谓的长津湖战役,是我志愿军第二次战役东线行动中的一段。杨根思带领三连在1950年11月26日到达了预定地点:朝鲜咸镜南道长津郡下碣隅里镇。
杨根思一贯机灵的作风,这次在行军中再次展现出来。那时天气已经降到零下三十多度,许多部队在行军时都出现了冻伤,人员减少。杨根思鼓励战士们想办法抵御寒冷,采用各种手段,比如用毛巾盖住大盖帽,用玉米壳做鞋垫或者包脚。他还动员大家用雪擦脸和手,进行山地攻坚训练,休息时则围成一圈互相取暖。
全连169个人顶着大风、冒着大雪,硬是坚持了4天4夜的行军,准时抵达长津湖南侧的下碣隅里,创造了没有一人减员的奇迹。就是说,没有出现饿死、冻死、掉队或者负伤的情况。在零下三十度的寒气里,身穿单薄的三连能搞出这么个奇迹,杨根思可不简单。
不过接下来的战局,打得比杨根思预料的还要残酷得多。
营首长给三连下达了任务,要他们坚持住1071高地东南边那个小高坡。
杨根思把手底下的三个排分散开来,分别守在小高岭的三块阵地上,他自己带领第三排驻扎在最前面、也是海拔最低的那个阵地上。
到11月29日,也就是三天后,美军果不其然地朝下碣隅里冲了过来。杨根思他们那边的阵地,火力正好能把山下那唯一一条公路控住。
美军一到山脚,就为了顺利渡过那条公路,集结了一个营的兵力,朝志愿军占领的1071高地发动攻势,而杨根思所在的三排阵地,成了他们冲锋的第一站。
经过一次又一次激烈的冲锋和反击,美军在第八次冲锋中,伤亡超过百人,代价惨重之后,居然还打算再来一次第九次冲锋。
三排就剩两个活口,一个是杨根思,另一个是重机枪排排长。那会儿,子弹都用光了,手头只剩下一颗手榴弹和一个炸药包。
杨根思让排长抱着重机枪赶快跑回营部,他自己则独自迎战美军。扔出最后一颗手榴弹后,抱着炸药包冲进敌人中间,和几名美军一起牺牲了。
二、围歼战术
难免有人会发问,志愿军一个排明摆着顶不住美军一个营的兵力,更何况对手火力强大,坦克也在场辅助。那为何还要坚决打到最后一个人呢?这明显不像是杨根思的作战习惯。
要从战术角度分析的话,这个问题确实难以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关键就看杨根思所在的地点,正是下碣隅里。
下碣隅里位于长津湖的南边,是从长津湖地区往南走的唯一通道。
其实,讲究起来,虽然长津湖一带主要是山区,野路、土路倒也不少,老百姓的确有不少偏僻的小路可走。不过,美军的车辆和装备都多,只能走正式的公路,而下碣隅里的那条公路,就是他们唯一的命脉所在。
上级把死命令下达给杨根思连,非得守住1071高地那片阵地,意思就是说要彻底封死美军在长津湖一带的部队,不容有失。
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给九兵团司令员宋时轮的指示很明确,就是务必要把长津湖一带的美军全部包夹歼灭掉。
围歼战斗的两个关键点,就是要集中全部力量,把敌人完全包围,再一举歼灭。
第一,兵力数倍于敌,确保能围住敌人。
第二,卡住交通要道,使敌人无路可逃。
杨根思的三连,就是在那片冷得连石头都能冻裂的山地,把敌人南撤的通道堵死了。
你说杨根思还能撤吗?哪可能啊,只有死路一条。一定要坚守到底,哪怕最后只剩一个人,也得守住阵地,为北面的大部队歼灭美军筑起坚实的屏障。
被困在包围圈里的,正是美军陆战第一师的全体兵力,以及第七师的一部分兵力。
总兵力高达三万多人,而陆战第一师就有两万五千人,基本相当于志愿军一个军的规模,不过他们的火力要比志愿军强出十倍以上。(这些兵力数据摘自《抗美援朝战争史》,由军事科学院出版社于2014年出版)
九兵团大概有15万人,敌我兵力比例大约是1:5,我们在兵力上其实没占到明显的优势。拿这个比来说,即使是当年和国民党军打仗,比如华野孟良崮战役、莱芜战役那些大仗,兵力搭配都希望能做到敌我1:5,甚至更悬一点。可美军的战斗力又岂是国民党能比的?所以这个1:5的比例,也是有点勉强了。
九兵团凭什么那么有底气呢?其实也不能全归咎于胆子大,战前的判断也出现了偏差。原本以为美军进入长津湖地区只有一万多点,我军的优势还超过十倍,可打起来才知道,实际远不止这些。
五倍的优势确实挺吃力,但宋时轮意识到,幸亏采取的是围歼战术,否则亏得更多。
这话的意思是,虽然五倍的优势让人挺难应付,但宋时轮明白,要不是用的是围歼的策略,可能会损失得更惨。
围歼战术的优势真的挺明显的。
第一,成功把敌人两个师的互相支援隔开,导致美军一下子就慌了手脚,特别是北极熊团,还没怎么开打呢,就乱成一锅粥,团长在混战中搞不清楚状况,被击毙了,跟《长津湖》电影里演的有点不一样,那里的团长打到最后才牺牲。两个营长受伤后就直接坐直升机跑掉了,这一出乱子,让整个团士气彻底崩溃,组织完全失控,结果被我们歼灭。这就是隔离的威力所在。
第二,把敌人机械化部队的行进速度压制住,只要他们一放慢脚步,我们就能赶上去打。说到底,他们的坦克、装甲车辆基本上就是废铁。美军从南面派来一支特遣队想要救援,结果一下就陷入包围圈,战车和坦克几乎全灭,损失惨重。
在这种战术思路的引领下,我们能更清楚地体会到杨根思以及第三排英勇牺牲的那份意义有多么重大。
冰雕连的牺牲,和杨根思的那份英勇差不多,只不过看起来更让人觉得悲壮一些。
冰雕连,指的是志愿军20军59师177团2营6连。这支部队曾在下碣隅里附近奋力阻击美军,全部兵力都投入到战斗中,打得十分英勇、顽强,把救援的美军部队击退了。但是侧翼的6连阵地一直没有动手开火。后来,接防的部队上来一看,才发现全连125名官兵全都冻死在高地上,他们穿着单薄的军装,倒在战壕里,持枪俯卧着,脸上怒目而视,像是在迎战,随时准备冲锋。
他们变成了一群冰雕,冰雪在脸庞上凝结成洁白的寒霜,每个人的眉毛胡子上都挂满了密集而坚硬的小冰凌。
第9兵团司令员宋时轮给毛泽东主席发电报汇报战况时提到:“战斗一开始,这个连毫无一人站起来,到清理战场时发现,全连指战员都冻死在阵地上,排查尸体后,没有发现任何伤痕和血迹。”
整个长津湖战役中,美军被分成四个区域,各自孤立,互无法协调配合,虽然最终大部分部队冲出了包围圈,但损失惨重,死伤超过1.3万,此外,第31团也被全部歼灭。
陆战一师这支美军的王牌部队遭遇重创,损失了将近一半兵力,基本上伤了元气。在欧洲战场上,面对德军那样火力凶猛的敌人,这个师的伤亡都没这么严重,可面对只有轻武器的纯步兵,竟然付出了如此巨大的代价。不得不承认,这主要归功于志愿军那些先进的步兵战术思想,而杨根思、冰雕连等那些气壮山河、英勇无比的事迹,也正是战术天才的佳作。
三、美军一直学不会的战术
围歼思想,是我军经过长期实战摸索出来的对敌绝技。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这句话不用说,彭德怀、宋时轮他们都明白这种战法的厉害。就算是军、师级的指挥官,也都熟知这个招,用得挺溜的。因此,长津湖大战中,我军的战术思想运用得挺到位,效果也相当不错。
反观美军,对围歼这个战术一直没能搞明白,也没怎么灵活运用得好。
当年朝鲜人民军自己单兵作战,连续赢得了不少胜仗,直到把南韩和美国人逼到釜山一带,形成了环形包围圈。那会儿,美军已经具备了进行迂回穿插的条件了。
那会儿,朝鲜人民军攻到釜山的兵力还不到10万,美军、李承晚的部队,加上英澳等国的军队,在仁川登陆之前,人数已经增加到14.5万左右。
总兵力已经超过了朝鲜人民军,凭借美军的空地联合作战能力,完全可以突破釜山的环形防线,展开反突击或反穿插行动,把眼前的朝鲜人民军给分割消灭掉。不过,美军并没有这么做,反而一直坚持守着。
就算情况再差点,守住总不会出啥大问题吧?
也没办法呀,美军还搞不清朝鲜人民军到底有多少人,还一直以为起初估算的总兵力是20万人,实际上朝鲜人民军陆军不过13万到14万左右,其余的都是没有啥战斗力的海空军和警察。
美军一直在采取保守的抵抗策略,结果就搞出了朝鲜人民军一路压着美韩联军打的怪异场面,朝鲜人民军甚至还重创了一个美军师,俘虏了一个美军师长,这个奇迹,以前志愿军都没做到过。不是说朝鲜人民军特别厉害,主要是因为美军一开始太过怕事,动作迟缓,自我设限。
美军大批部队终于抵达朝鲜半岛,美国国内也开始敲定一个更有积极意义的战术,那就是仁川登陆。
这招倒也算巧妙,是一种跨度更大的战略调动,直接从仁川登陆,把朝鲜人民军的后方给断了。
不过站在战术角度来看,美军这操作确实有点走远了,不知道你怎么想?
朝鲜人民军的正打得正凶,面对人多势众的联合国军,他们还能保持很强的机动性,部分主力立刻向北撤退,一些撤不掉的,就选择了留守,变成游击队四处乱转。
没错,熟悉的朋友们肯定想到我军的作战方式,朝鲜人民军实际上就是借鉴了中共军队的战术,毕竟人民军中有整整5万部队是从解放军转隶过来的,熟悉解放军的打仗套路。
美军之前没怎么死死缠住朝鲜人民军,现在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调头撤退,赶快追上去打吧,追赶的速度倒还挺快的,打败了不少人民军,但没有创造出一次彻底歼灭的战例,也错失了在釜山一举歼灭人民军的好机会。
这会儿仁川登陆之后,美军的表现也不算顺畅。虽然战略上包抄没啥大问题,可既然你是搞包围的,第一时间得把对家的退路给堵死呀。
美军也试图切断,但攻击的方向走偏了。
美军没选择攻占朝鲜那边防守薄弱的交通要冲,反倒直奔朝鲜的第一大都会汉城。
朝鲜人民军把重兵布在那儿防守,美军搞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攻下来汉城,勉强把汉城通往北方的路控制住了。可就在美军攻城的期间,朝鲜人民军已经有不少部队越过汉城,撤到北部山区去了。
就算仁川登陆算是赢了一半,里面的美军也闹得沸沸扬扬。麦克阿瑟的包围策略没人认可,折腾了好一阵子,才终于做出决定。
可以想象,美军从一开始到结束,根本没有系统理解迂回、包抄、围歼这些战术,只是觉得实力不足不敢正面对抗,过于依赖装备和火力,战术思想远远落后于志愿军。
因此,当美军进到长津湖一带,本来根本没搞清楚对面有多少志愿军,也懒得去查明,他们觉得以中共军队那点落后的装备,根本不可能对美军造成什么威胁。
狂妄的麦克阿瑟甚至觉得,只要中共军队敢来,就一定会遭到屠杀似的命运。
结果一再被事实狠狠打脸。先是被九兵团那雄厚的实力吓了一跳,然后又被志愿军那高明的围歼战术给震了一下,顿时乱了阵脚。
四、九兵团的遗憾
不过长津湖战役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九兵团面对五敌一的局势,并没有完成预定的全歼陆战第1师的目标。
这不是挺尴尬的嘛,我们一个兵团12个师,居然吃不掉美国军的一个师?
说到这里啊,咱们就得普及一下美军编制实力的常识了。
说到这儿,你得知道,美军陆军的一个集团军,虽然名字里叫“军”,其实比志愿军的一个军要大得多。美军在朝鲜的主力第八集团军,大约有9.2万人,比九兵团的总兵力少几万,差不多可以说,美军一个集团军的规模,大概相当于我们一个次一级的兵团(也就是三个军的兵团规模)。
师级单位,由于其中涵盖了大量的保障、后勤以及各种机械化作战装备,比如辎重部队和后勤力量,兵力大约在2.5到3万左右。
这个规模,大致跟志愿军的一个军差不多。
宋时轮九兵团实际上是靠四个轻步兵军来对付一个机械化军的。
从火力装备上看,我们一个兵团大概也就能比得过美军陆战第一师,这话说得也不算夸张。
因此,长津湖一打起来,咱们虽然把美军分成了四块,可想要一下子搞定它们,毕竟火力上差了点儿,没法迅速消灭。
不少人觉得《长津湖》拍得不太靠谱,尤其是那人海战术显得挺假的,他们还说志愿军本来应该用三三制,散兵线不能靠得太挤。
其实大部分人根本不了解解放军的步兵战术,只是听别人提起一次三三制,就到处照搬这种套路。
实际上,步兵战术可不仅仅是三三制那么简单,攻击队形还有不少与它不同的花样。至于具体还有什么,怕泄露我军机密,所以就不能多说了。
我就只说一种最简便的,那种在电影里也出现过的,就是那种类似斜线的进攻队形。问过一些退伍的老兵,也翻查过一些公开资料,步兵战斗队形里确实有这么一种模样。
说得直白点,就是一字排开向前冲。当然,队伍的前头和后头的位置还是有点区别的。
估摸着,这样排成一字,主要是为了让单位的火力覆盖面积更大,冲开敌人的火力防线。
在朝鲜战争那种火力对比悬殊的局面里,我军完全有可能采取一字冲锋的战术,再把队形稍微紧凑点,这样火力密度能提高不少。没办法嘛,不得已而为之,毕竟我们的火炮和武器太落后了。
《长津湖》里我军冲锋的队形虽然看上去有点密集,但也算合理,别光听人说,就觉得一定是错的。毕竟电影毕竟是艺术表现形式,基础上稍微夸张点也是挺正常的事情。
最后得提一句,关于冻死冻伤的事情。
曾经,九兵团一度不太愿意提起长津湖战役,主要是因为伤亡太惨重。
据志愿军战史公布的数据,九兵团的伤亡和失踪加起来达到了21300人,非战斗减员则是28954人,总共大概是50254人,这个数字大约占整个兵团人数的三分之一。
其中非战斗减员呢,基本上都是因为冻死冻伤造成的。
20军向兵团部反映,战斗人员中冻伤比例居然达到40%,这个数字实在让人咋舌。
据兵团讲,所谓的冰雕连不止一个,差不多有4个连队几乎都被冻死了,情况可以说是相当严重。
比如27军80师240团5连,在新兴里打了一场攻势,跟美军硬拼,情况糟得很,美军几乎快要撑不住了,他们不断发炮猛烈还击,炮光一打就是一阵子,打空了就让飞机投弹,一直这样猛攻,火力是真的猛得很。我5连冲锋时被打得顶不住,只能被压在阵地前沿,最后全都冻死在战斗队形里。
刺骨的寒冬让九兵团的战斗表现直线下滑,后来不少九兵团的军、师级指挥员都说,便是装备与美军有差距,只要当时能像在国内作战那样搞好后勤保障,打败美军陆战第一师,完全不是难题。
总的来说,志愿军英勇作战,即使在装备、后勤、火力、通讯以及海空军支援都明显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能够击败装备优良的美军,靠的就是我们那种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再加上高明的战略战术。
杨根思烈士的英名永不磨灭!
在严寒雪地中英勇牺牲的志愿军将士,永远被人铭记!
配资开户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