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世界又一次“团结失败”的戏码,在多哈的会场里上演。
观察者网消息称,埃及总统塞西带着雄心勃勃的“阿拉伯版北约”计划而来,结果在卡塔尔峰会上被海湾国家集体泼冷水,最后只能灰头土脸登机回国。其实,背后真正操盘的,却是远在华盛顿的特朗普。
事情要从加沙危机说起。以色列近期连续对外动武,从空袭叙利亚、黎巴嫩到打击卡塔尔目标,几乎把周边阿拉伯国家惹了个遍。
埃及坐不住了。他们长期以来与以色列维持着“冷和平”,但难民营压力、边境危机和潜在的难民潮让塞西政府意识到:再不抱团,下一个遭殃的可能就是自己。
于是埃及提出仿照北约模式,组建一支涵盖23国的阿拉伯常备联军。设想很美好:一旦以色列攻击任何一个盟国,就视同攻击全体,联合反击即刻启动。
这个构想直接对标北约的集体防御原则,还计划设立快速反应部队和联合指挥部。
埃及还自信满满地要求担任总指挥,并把总部设在开罗——毕竟他们自认是中东军事最强者。
这套方案看似能解决阿拉伯世界“一盘散沙”的痼疾,尤其面对以色列近期连续打击巴勒斯坦、叙利亚、黎巴嫩等国的强势行为,理论上应该获得广泛支持。
但现实却给了埃及一记重拳,阿拉伯国家并不愿意买账。而问题恰恰出在“谁说了算”上——指挥权就是个大问题。
沙特虽然军事实力不如埃及,但凭借石油金元和伊斯兰圣城守护者的地位,历来认为自己是阿拉伯世界天然领袖。
所以,尽管最初对提议表示兴趣,但利雅得方面坚持必须由沙特人掌握最高指挥权。在他们眼里,埃及虽然军队规模大,但沙特的财力和地缘影响力才是真正的王牌。
双方争执不下之际,一个意想不到的角色改变了局势走向:美国。
卡塔尔首相峰会期间特意访美带回了特朗普的指示——明确要求阿拉伯国家不得针对以色列做出任何集体安全决议。
作为交换,特朗普承诺会约束以色列的军事行动,还放风要和卡塔尔签双边安全条约。
这一手软硬兼施直接掐死了埃及提案的生存空间,卡塔尔和阿联酋立刻转向,明确反对埃及的提案。
他们认为,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任何针对以色列的举措都是徒劳的,海湾国家的安全还是要依靠美国的保障。几乎一夜之间,埃及精心设计的联盟计划化为泡影。
塞西总统只能“深感沮丧”地离开多哈。这意味着阿拉伯世界在应对以色列问题上再次陷入分裂,也反映出中东地缘政治的残酷现实:没有美国的首肯,任何区域安全架构都难以实现。
但故事到这里远未结束。
就在埃及方案受挫的同时,另一个军事合作正在悄然成型——沙特与巴基斯坦令人意外地签署了共同防御协议。
这个联盟的意义非同小可:巴基斯坦是拥有核武器的军事强国,其军队训练有素、实战经验丰富;沙特则拥有雄厚的财力和地区影响力。
二者的结合,堪称阿拉伯世界与伊斯兰军事强国的强强联合。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个联盟采取了开放架构,欢迎其他阿拉伯国家加入。有迹象表明,阿联酋和卡塔尔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加入这一框架。
这与埃及失败的提案形成鲜明对比:不是试图一步到位地建立庞大联盟,而是从双边合作开始,逐步扩大范围。
其实中东各国对以色列的态度存在根本性分歧。
像阿联酋、巴林已经通过《亚伯拉罕协议》与以色列关系正常化;沙特虽然暂未建交,但暗中安全合作不少;而埃及、约旦等国虽然与以色列有和平条约,民间反以情绪却始终高涨。
这种裂痕让集体安全机制难以真正建立,更别说还要牵扯到更复杂的教派矛盾——埃及提案明确排除伊朗及其领导的什叶派抵抗阵线,而土耳其也被海湾国家视为潜在威胁拒之门外。
这种背景下,即便军事同盟勉强成立,也可能因内耗而失去行动力。
可以看出,中东正在形成两种安全路径的竞争:一种是埃及设想的泛阿拉伯集体机制,另一种则是沙特正在推动的、以双边防御条约为起点、逐步扩展的务实模式。
而从结果来看,后者显然更符合当前区域内国家之间信任不足、利益分散的现实。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东这场博弈中,中国并未参与,但沙特与巴基斯坦的防务合作,仍被广泛视为进一步倒向中方影响力的信号。
巴基斯坦是中国长期盟友和“一带一路”关键伙伴,沙巴接近意味着中东安全架构正在微妙重组。
从也门到叙利亚,从伊朗到卡塔尔,中国事实上已成为多数阿拉伯国家的主要经济伙伴和武器供应来源之一。
即便不直接介入军事同盟,中国仍能通过双边关系施加影响。
有分析指出,未来中东很可能形成两套安全体系并行:
一套是美国传统的“反伊朗联盟”,依靠以色列、海湾君主国和美军基地;另一套则是中俄支持的“抵抗阵线”,包括伊朗、叙利亚和真主党等力量。而埃及、土耳其等地区大国则会左右逢源。
归根结底,阿拉伯世界的团结从来不是输给外敌,而是败于内部分歧。当每个国家都把自己的利益、政权稳定和大国关系放在首位时,集体安全就只能是一纸空文。
配资开户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